返回第79章 曹植七步赋诗消煞 汉中王挥泪斩刘封(1 / 2)三国野史!首页

却说魏王曹操薨逝,世子曹丕自邺城继承王位,其身上那股原本潜藏的“霸者之意”骤然勃发,隐隐有青紫之“王气”缭绕。然,消息传开,鄢陵侯曹彰竟自长安提本部精兵,以“奔丧”为名,星夜赶来,其兵马“煞气”腾腾,所过之处,隐隐有金戈铁马之“意”弥漫,显然来意不善。

曹丕闻报,龙眉一挑,眼神中闪过一丝阴冷。他新登大宝,“王气”未稳,若曹彰此番真是前来争位,内外勾结,恐生大变,动摇曹魏“龙脉之气”。他沉声问阶下群臣:“子文(曹彰字)素来勇武,‘战伐之意’纯粹,麾下皆是百战悍卒。今他引兵前来,声势浩大,不知众卿谁敢前去折其锋芒,探其虚实?”

话音未落,一人昂然出列,身形清癯,双目却炯炯有神,言语间自带一股中正平和的“浩然之气”,正是谏议大夫贾逵。他朗声道:“臣愿往。君侯勇则勇矣,然其‘意’过于刚直,不善权谋。臣当以大义责之,以‘礼法之意’消其戾气。”

曹丕大喜,当即命贾逵为特使,出城宣谕。贾逵领命,不带一兵一卒,仅乘一辆素车,从容出城,迎见曹彰大军。

两军阵前,曹彰跃马而出,其盔甲之上隐有血色“煞气”缠绕,厉声问道:“先王新逝,镇国玺绶今在何处?!”其声如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竟让空气都为之震颤。

贾逵端坐车中,面色不改,朗声道:“鄢陵侯,国有储君,家有长子。先王之玺绶,乃国之重器,象征我曹魏‘气运’所归。世子已承大统,此非君侯所当过问之事也!”他言辞之间,暗含“礼法之意”,字字珠玑,仿佛无形的枷锁,套向曹彰那股躁动的“战伐之意”。

曹彰闻言,面色一滞,身上那股逼人的“煞气”也为之一顿。他虽勇武,却非不通事理,贾逵所言,占尽大义,他竟一时无言以对。沉默片刻,他挥手令大军暂停,与贾逵一同入城。

行至宫门之前,贾逵再次开口,目光如炬,直视曹彰双眼:“君侯此番星夜兼程,引重兵入京,究竟是为先王奔丧尽孝,还是……意图染指那至尊之位,动摇我曹魏‘王气’根基?”此言一出,空气中仿佛有无形的“意”念交锋。

曹彰虎目圆睁,断然道:“我自然是为父王奔丧而来,绝无他念!苍天可鉴我‘赤子之心’!”

贾逵微微颔首,语气却依旧不容置疑:“君侯既是奔丧,赤诚可嘉。然则,为何要携带如此众多的甲士精兵入此京畿重地?莫非是信不过世子,还是欲以此兵威,胁迫新君,扰乱先王‘魂灵之安’?”

曹彰被贾逵一番话堵得哑口无言,他心中本就对曹丕继位之事存有几分不甘与疑虑,然贾逵句句在理,直指其“意”之不纯。他沉吟半晌,终究还是不愿背上“不忠不孝不义”的恶名,更怕因此折损自身“气数”,只得当即下令,叱退左右将士,令其原地待命,自己则卸去甲胄,只身入内,拜见曹丕。

兄弟二人宫中相见,一番虚情假意的“手足情深”,相拥而泣。曹彰最终还是选择将本部兵马尽数交与曹丕,换取了回鄢陵自守的“名分”。曹丕不动声色地收编了曹彰的兵权,那股原本躁动的边疆“煞气”亦被他的“王气”逐渐消化吸收。

于是,曹丕安坐王位,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象征着一个新“纪元之气”的开始。他大封百官,贾诩因有“辅佐之意”,封为太尉;华歆因有“拥立之功”,擢为相国;王朗则以其“名望之气”,任御史大夫。其余大小官僚,各依其“功劳之气”与“忠诚之意”,尽皆升赏。追谥曹操为“武王”,将其葬于邺郡高陵,以安其“英魂之煞”,并特命降将于禁董治陵寝营造之事。

于禁奉命前往高陵,却在陵寝主殿的白粉墙壁之上,赫然看见一幅新绘的巨型壁画。那壁画之上,色彩浓烈,笔触张扬,画的正是关云长水淹七军、擒获于禁之事:只见画中关羽端坐马上,美髯飘动,神威凛凛,其“义绝之意”与“显圣之光”跃然壁上;一旁庞德怒目圆睁,虽死不屈,其“决死之意”令人动容;而画面的中央,却是他于禁自己,被反绑双手,跪伏于地,涕泪交加,苦苦哀求关羽饶命之丑态,那股“贪生怕死之意”被画师描绘得淋漓尽致。

原来,曹丕对于禁兵败被擒,不能杀身成仁,苟活降敌复归之事,心中鄙夷至极,认为其玷污了曹魏武将的“刚烈之气”。故而特意命人赶制此画,故意让于禁亲眼目睹,以羞辱其心,使其“名誉之煞”缠身。

于禁陡然见到此等情景,只觉一股难以言喻的奇耻大辱与锥心刺骨的羞愧之“意”直冲顶门,气血翻涌。他一生自诩名将,到头来却落得如此不堪的下场,更是要被千秋万代如此羞辱,那积压在心中的“怨气”与“悔恨之意”瞬间爆发,竟引动旧伤,气愤攻心,当场便呕出一口黑血,不久之后便郁郁而死,其魂魄亦因强烈的“羞愤之煞”而难以安宁。

后人有诗叹曰:三十功名染尘埃,临危一跪万骨枯。莫笑降将贪残喘,画壁诛心意更毒。

再说华歆见曹丕已稳固“王气”,便上奏道:“启禀魏王,鄢陵侯曹彰已然交出兵权,安然返回封地。然临淄侯曹植与萧怀侯曹熊二人,竟敢不遵礼法,不来为先王奔丧,此乃大不敬之罪,蔑视君父‘魂灵’,理当严加问罪,以正朝纲‘法度之意’!”

曹丕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寒芒。他素知其弟曹植才高八斗,当年亦曾是储位有力竞争者,其身边聚集了不少拥护的文人雅士,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文坛之气”。如今自己初登大位,“王气”尚需巩固,绝不容许任何潜在的威胁存在。遂从华歆之请,当即派遣两路使者,分别前往临淄与萧怀,名为“宣诏问责”,实则“杀鸡儆猴”。

不数日,前往萧怀的使者回报:“萧怀侯曹熊素来体弱多病,‘气’息羸弱,听闻大王遣使问罪,心生恐惧,‘惧罪之意’攻心,竟在府中自缢身亡。”曹丕闻报,故作悲痛,下令厚葬,并追赠其为萧怀王,以示“仁德”。

又隔一日,前往临淄的使者狼狈而回,禀报道:“临淄侯曹植,整日与其党羽丁仪、丁廙兄弟二人沉溺酒色,酣饮达旦,‘醉生梦死之意’弥漫府邸。臣等奉诏抵达,那曹植竟兀自端坐不动,对我等视若无睹。其伴当丁仪更是出言不逊,狂悖叫嚣:‘昔日先王本欲立我家主公为世子,皆因此等朝中奸佞谗言所阻!如今先王仙逝未久,尔等便迫不及待地要对骨肉兄弟降下罪责,是何道理!’其弟丁廙亦在一旁煽风点火,大放厥词:‘以我家主公之盖世才华与‘文曲星’般的‘气运’,理当继承大统,光耀曹魏门楣!尔等这些身居庙堂之人,竟如此有眼无珠,不识天下奇才!’临淄侯曹植听罢,竟因酒醉之怒,下令府中武士,将臣等乱棒打出!”

曹丕闻听此言,龙颜大怒,身上“王气”勃发,厉声道:“竖子安敢如此狂悖无礼,目无君上,藐视法度!”当即传令虎卫将军许褚,点起三千虎卫精锐,皆是身经百战、煞气腾腾的悍卒,星夜赶赴临淄,将曹植及其党羽一干人等,悉数擒拿,押解至邺郡,听候发落!

许褚奉旨,杀气腾腾地引军直扑临淄城。守城将官试图拦阻,许褚虎目一瞪,手中巨刀寒光一闪,便将其立斩于马下,其“凶悍之意”震慑全城。虎卫军如狼似虎般冲入城中,无人敢挡其锋锐,径直杀至临淄侯府。只见府内一片狼藉,曹植与丁仪、丁廙等人正酩酊大醉,人事不省,兀自呼呼大睡,口中还念念有词,皆是些愤世嫉俗、怀才不遇之言。许褚毫不客气,将这些人等尽数捆绑结实,连同府中上下大小属官,一并装入囚车,押回邺郡。

曹丕闻报,不待审问,便即刻下令,先将丁仪、丁廙兄弟二人以及曹植的其他主要党羽,以“蛊惑宗室,非议君上,扰乱朝纲‘正气’”之罪名,尽行斩首示众。丁仪字正礼,丁廙字敬礼,皆是沛国名士,才华横溢,其“文气”颇盛。此番被杀,其“文名之煞”与“怨愤之意”亦是冲天而起,令不少文人雅士为之扼腕叹息,暗中非议曹丕“不容才俊,刻薄寡恩”。

再说曹丕之母卞太后,先闻曹熊惊惧自缢,已是伤心不已,如今又听闻曹植被擒下狱,其党羽丁仪等人已被斩杀,更是大惊失色,心如刀绞。她顾不得仪态,急忙步出后宫,径直来寻曹丕。

曹丕见母亲突然驾临,慌忙起身拜见。卞太后早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哽咽道:“丕儿,你……你三弟曹植,他……他平生虽然嗜酒疏狂,行事多有不检之处,然其本性不坏,皆因他自恃胸中那一点‘文曲之才’,少年得志,方才如此放纵不羁。你……你可念在同出一母的骨肉情分上,念在他体内亦流淌着曹氏‘龙脉之血’,存他一条性命吧!如此,为娘便是即刻死了,到了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卞太后身上那股“母仪之气”与“哀恸之意”,竟让曹丕身上那股杀伐决断的“王气”也为之一滞。

曹丕扶着母亲,连忙道:“母亲息怒,请勿忧心。孩儿亦是深知三弟才华横溢,举世罕见,怎会真的忍心加害于他?如今将他擒来,不过是想稍加惩戒,挫其锐气,戒其狂性,使其日后能安分守己,不再滋生事端罢了。母亲尽管宽心。”

卞太后含泪点头,在侍女的搀扶下,一步三回头地返回后宫。

曹丕送走母亲,面色却渐渐沉了下来。他转身步入偏殿,召华歆等人入内秘议。华歆察言观色,低声问道:“大王,适才莫非是太后苦苦劝谏,不许大王诛杀子建(曹植字)么?”

曹丕默然颔首:“母命难违啊。”

华歆眼中闪过一丝阴冷的寒光,进言道:“大王,臣窃以为,子建才华横溢,‘文气’鼎盛,更兼其胸怀‘不平之意’,终非池中之物。此等人,若不早日铲除,剪其羽翼,散其‘文党之气’,他日一旦得了机会,必成心腹大患,甚至可能动摇大王‘王气’之根本!”

曹丕沉吟道:“太后之命,言犹在耳……”

华歆眼珠一转,又献一计:“臣闻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倚马可待,其‘文思之捷’,几如鬼神。然臣却未曾亲眼得见,心中实难尽信。大王何不将他召来,当众以才学试之?若他徒有虚名,不能符实,大王便可名正言顺,以‘欺世盗名’之罪将其诛杀,亦可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平息那些文人对其‘冤死之怨’。若他果真才华盖世,‘文气’逼人,大王再将其贬斥远方,散其党羽,使其孤掌难鸣,‘气数’不兴,如此既全了太后之情面,亦绝了后患,岂不两全其美?”

曹丕闻言,心中一动,此计倒也狠辣。遂采纳了华歆之议。

片刻之后,曹植被带入偏殿。他早已酒醒,见到兄长曹丕端坐御座之上,面色威严,龙行虎步,那股天生的“王气”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他惶恐不安,匍匐于地,叩首请罪:“臣弟曹植,狂悖无状,冒犯天威,罪该万死,请兄王……请大王降罪!”

曹丕冷冷地注视着阶下惶恐不安的弟弟,缓缓开口,声音中不带一丝情感:“你我二人,论情分乃是兄弟手足,论道义却是君臣有别。汝安敢自恃区区‘文才之气’,便藐视朝廷礼法,非议君上?昔日父王在世之时,你便时常以诗文辞赋向外人炫耀,孤心中早已怀疑,你那些所谓的‘惊世之作’,十有八九是寻了他人代笔捉刀!今日,孤便给你一个自证清白的机会!”

他顿了顿,眼中寒光更盛:“孤限你行走七步之内,赋诗一首!若能当场作成,且诗中有‘意’有‘气’,孤便念在兄弟情分与母后之情,免你一死。若你七步之内,不能成诗,或诗作空洞无物,便坐实了你‘欺世盗名’之罪,休怪孤不念旧情,以国法从事,决不姑息!”

曹植闻言,心中又惊又惧,但也明白这是自己唯一的一线生机。他强忍着心中的屈辱与悲愤,低声道:“敢问大王,欲以何为题?”

此时,大殿之上,正悬挂着一幅新近完成的水墨丹青。画中景物萧瑟,只见两头体型壮硕的牯牛,正于一面颓败的土墙之下,犄角相抵,激烈相斗。其中一头牛已然落败,失足坠入一口枯井之中,只露出半截身子,气息奄奄,显然已是濒死之状。画中那股“争斗之煞”与“败亡之气”呼之欲出。

曹丕伸手指着那幅画,冷声道:“便以此画为题!只是,诗中不得出现‘两牛’、‘斗’、‘墙’、‘坠井’、‘死’等字样。否则,亦算你输!”此等苛刻要求,分明是要将曹植置于死地,断其“文气”生路。

曹植听罢,只觉一股寒意自脚底升起,直透心扉。他知道,这已不仅仅是才学的考验,更是性命的赌博,是其“文曲星气运”与兄长“帝王霸气”的一场无形较量。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杂念,脑海中如电光火石般闪过无数念头,双目紧盯着那幅充满“死亡之意”的画作,缓缓迈出了第一步。

一步,两步,三步……大殿之内,落针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曹植身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曹丕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群臣亦是屏息凝神,各怀“意”思。

当曹植迈出第七步,停住身形的那一刹那,他眼中陡然爆发出璀璨的神采,那股被压抑许久的“文气”仿佛冲破了禁锢,沛然勃发!他朗声吟道: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诗句虽朴素,却字字凝练,意境深远。既准确描绘了画中情景,又巧妙避开了所有禁用之字,更在最后一句“盛气不泄毕”中,隐隐流露出其心中那股不甘与愤懑之“意”,以及对“气数”已尽的无奈。

曹丕及殿上群臣闻听此诗,皆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惊叹,看向曹植的目光中,也多了几分复杂之色。就连原本想置曹植于死地的华歆,此刻也不禁暗暗心惊于其“急智之才”与“文气之盛”。

曹丕面色微微一变,旋即又恢复了平静,冷笑道:“七步成诗,倒也算你有些急智,只是,孤仍嫌你思索过久,未免有取巧之嫌。你若真有盖世奇才,可能应声即刻再作一首么?”

曹植挺直了脊梁,此刻的他,仿佛又恢复了几分昔日“文坛领袖”的“风骨之气”,朗声道:“谨遵大王钧命!请再出题!”

曹丕眼中寒芒一闪,一字一顿道:“你我乃是同胞兄弟。便以此为题,亦不许诗中出现‘兄弟’二字!”他倒要看看,在这等亲情伦理的逼迫之下,曹植还能否保持那份“文气”的纯粹。

曹植闻题,身体猛地一颤,脸上血色瞬间褪尽,双目之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悲怆与绝望。他抬头望向御座之上神情冷漠的兄长,一股积压在心底已久的“手足相残之痛”与“天伦泯灭之哀”如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出,几乎要将其淹没。

然而,就在这极致的悲痛之中,他那颗饱受创伤的“诗心”,却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芒。他甚至没有丝毫的停顿与思索,几乎是脱口而出,吟哦道: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句简单直白,却蕴含着雷霆万钧的情感力量!那豆萁相煎的惨烈,那釜中泣血的悲鸣,那同根相煎的质问,如同一柄柄无形的利剑,狠狠刺向曹丕的内心深处!大殿之内,一片死寂,唯有曹植那带着哭腔的悲怆吟哦声在回荡,空气中充满了令人窒息的“骨肉相残之哀”与“天道不公之怨”。

曹丕听闻此诗,饶是他“帝王心术”已练至铁石心肠,此刻也不禁虎躯一震,脸色煞白,一股莫名的酸楚与愧疚之“意”涌上心头,竟潸然泪下。他想起了昔日兄弟一同读书习武的场景,想起了父王在世时对曹植才华的偏爱,也想起了自己为了这至尊之位所付出的种种代价。

就在此时,一直躲在殿后屏风偷听的卞太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在侍女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指着曹丕,泣不成声道:“丕儿啊……丕儿!你们本是同根所生的亲兄弟,血脉相连,‘气’息相通!你……你何苦要如此苦苦相逼,将子建往死路上推啊!难道这冰冷的王座,真的比手足亲情还要重要吗?!”

曹丕见母亲现身,慌忙离座下拜,哽咽道:“母亲息怒!儿……儿并非有意为难三弟。只是……只是国法无情,‘王权之意’不容侵犯,儿亦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最终,在卞太后的苦苦哀求与七步诗带来的巨大冲击之下,曹丕终究还是没有对曹植痛下杀手。他下令将曹植贬为安乡侯,削其爵位,夺其兵权,令其即日离京,前往封地,无诏不得入朝。曹植拜谢母亲与兄长不杀之恩,神情落寞地登上马车,离开了这座充满了权力倾轧与骨肉相残的冰冷都城,其身上的“文曲星光芒”也随之黯淡了许多。

曹丕篡汉建魏,改元黄初,其“新朝王气”虽盛,却也因其逼迫汉帝退位之举,在中原大地引发了巨大的“正统沦丧之怨”。消息传至成都,汉中王刘备闻之,龙颜大怒,捶胸顿足:“曹操逆贼,篡夺汉室江山,其子曹丕更是变本加厉,竟敢公然称帝,废黜献帝,此乃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其‘篡逆之煞’已污秽中原龙脉!”

他当即召集文武百官,在朝堂之上厉声道:“今曹丕篡逆,汉室倾颓,‘炎汉气数’危在旦夕!东吴孙权,鼠目寸光,竟也俯首称臣,认贼作父,助长了曹贼‘嚣张之焰’!孤‘兴复汉室之意’昭昭,天日可鉴!孤意已决,欲先兴兵伐吴,擒杀孙权,为云长与荆州父老报此血海深仇,夺回荆州‘龙脉之地’,以慰云长在天之‘英灵怨煞’!而后再挥师北上,扫灭曹魏伪朝,匡扶汉室,重整乾坤‘正朔之气’!”

话音未落,老将廖化排众而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泣不成声道:“主公!关公父子惨遭不幸,荆州失陷,皆因那上庸守将刘封、孟达二人见死不救,拥兵自重,坐视关公‘孤军之煞’爆发,最终兵败身亡!此二贼罪不容诛,‘不忠不义之煞’缠身!恳请主公即刻下令,将此二贼押解至成都,明正典刑,以祭奠关公父子在天之灵,平息我荆州将士‘不平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