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2章 让子弹飞一会(2 / 2)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首页

京城各大街小巷的茶楼酒肆,以及士子云集的太学之内,关于“凌烟阁”的议论更是沸沸扬扬,莫衷一是。

太学之内,年轻的学子们三五成群,或慷慨激昂,或引经据典,争论得面红耳赤。

“官家此举,大快人心!自古英雄当留名!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若能图形凌烟,方不负其一腔热血!”一名身着青衫,神情激动的学子高声道,显然是对赵桓的决策极为赞赏。

“非也非也!”另一名手持书卷,摇头晃脑的学子反驳道,“唐太宗立凌烟阁,乃因其开创盛世,文治武功皆至顶峰。我朝如今强敌环伺,国力未复,便急于效仿,恐有不妥。且太祖皇帝定下偃武修文之策,乃是深思熟虑,为防武人干政,重蹈五代覆辙。如今轻易更改,焉知非福兮祸所伏?”

更有学子对陈公亮的遭遇表示同情:“陈侍郎虽言辞激烈,然其忠心可鉴!言官死谏,乃是本分!陛下虽圣明,亦当广开言路,纳逆耳之忠言,方为明君所为啊!”

一时间,太学之内,各种观点交锋,唇枪舌剑,好不热闹。

而在那些寻常百姓聚集的酒楼茶肆,说书先生们早已嗅到了新的热点。他们添油加醋,将昨日垂拱殿上的那场激辩,演绎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列位看官,且说昨日金殿之上,咱家圣天子龙颜大怒,力排众议,要为那靖康年间的忠臣良将,建一座比那唐朝凌烟阁还要气派的功臣阁!那些个平日里只知道伸手要钱的文官老爷,哪个敢说半个不字?嘿,还真有不怕死的!那礼部侍郎陈公亮,老糊涂了,竟敢当殿咆哮,还要学那古人撞柱死谏!咱家圣天子是何等人物?岂容他放肆?当即龙目一瞪,厉声喝道:‘拖出去!革职!永不叙用!’好家伙,那陈老儿当时就瘫了!”

说书先生口若悬河,配合着醒木一拍,引得堂下看客们满堂喝彩,纷纷叫好。百姓们或许不懂什么祖制、什么国策,但他们心中自有一杆秤,谁是忠臣,谁是奸佞,谁为国为民,谁只顾自身,他们看得清清楚楚。官家要表彰打退金贼的大英雄,那自然是天大的好事!

在这满城风雨之中,秘书省一间略显偏僻的官署之内,秦桧却仿佛置身事外。他埋首于堆积如山的案牍之间,神情专注地翻阅着户部刚刚送来的关于江南财赋的各项数据,以及历年盐铁漕运的旧档。窗外的喧嚣,似乎丝毫未能影响到他的心绪。

只是,他派出去的几个平日里颇为机灵的心腹门生,却早已领会了他的意会,悄然散布于京城各处,暗中收集着各方对“凌烟阁”之议的反应,特别是那些反对声音最激烈的官员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之间的私下往来,一一记录在案。

秦桧深知,官家既然已经在朝堂之上乾纲独断,此事便已板上钉钉,再无更改的可能。那些跳出来反对的,不过是螳臂当车,自取其辱罢了。他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在接下来的江南财赋制度建设中,以及未来可能更为重要的事务中,精准地把握住官家的脉搏,展现出自己无可替代的价值,从而进一步获得官家的信任和重用。这盘棋,才刚刚开始。

皇宫深处,御书房内。

赵桓听着张望和皇城司暗探低声汇报上来的各方反应,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武将们的欢欣鼓舞,在他的意料之中。那些守旧文臣的私下串联和色厉内荏,更在他的掌控之内。至于民间的议论,则更是他乐于见到的。

“跳梁小丑,不足为惧。”他放下手中的奏折,淡淡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让他们闹,闹得越凶,朕才越好看清楚,哪些是真正的忠臣,哪些是只会空谈误国的蠹虫,哪些……又是首鼠两端,可以利用的墙头草。”

他对垂手侍立的张望道:“传旨礼部、太常寺,追赠大典和祭祀太庙之事,务必办得隆重盛大!朕要让天下人都看看,为国尽忠者,生前享受荣宠,死后亦得哀荣无限!”

“至于凌烟阁的人选,”赵桓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仿佛能穿透宫墙,望向那波澜壮阔的未来,“朕心中已有计较。此事不急,先让子弹……再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