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3章 太庙祭英魂 功臣初论定凌烟(1 / 2)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首页

旭日初升,紫禁城沐浴在一片金色的晨曦之中。往日里车水马龙的御街,今日却显得格外肃穆。

从宫门到太庙,禁军甲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明黄的龙旗与玄色的军旗交错,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今日,是大宋靖康以来,第一次如此隆重地祭奠为国捐躯的忠臣烈士。

太庙之外,早已人山人海。汴京百姓自发前来,他们神情庄重,目光中带着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盼。凌烟阁的议论尚未平息,陛下便以如此雷霆之势推行对忠烈的追崇,无疑给这饱经战火的都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吉时已到。

赵桓身着十二章衮冕,头戴平天冠,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一步步踏上太庙的白玉台阶。其身后,李纲、吴敏等一众文武大臣,以及种师道、姚平仲等殉国将领的家属代表,皆神情肃穆,眼眶泛红。

“咚——咚——咚——”

九声沉浑的钟鸣响彻云霄,紧接着是三通鼓响,鼓声悲壮苍凉,仿佛在诉说着那些逝去的英魂不屈的抗争。

赵桓立于祭台中央,接过太常寺卿呈上的祭文,声音洪亮而带着一丝压抑的悲痛,亲自宣读:

“维大宋靖康元年夏六月乙卯,嗣天子桓,谨以太牢、醴齐、香帛之仪,昭告于太祖太宗列位先皇,并致祭于靖康以来,为国尽忠,壮烈殉国之诸位文臣武将、忠勇将士之英灵曰:”

“惟我大宋,肇基太祖,文德武功,光被四表。然天道不常,金虏猖獗,犯我疆界,围我京阙。宗社几危,生民涂炭。当此之时,幸有忠臣义士,临危不惧,蹈死不顾!”

赵桓的声音顿了顿,目光扫过下方,声音陡然高亢:

“故太尉、忠愍公种师道!皓首匹夫,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力撑危局,血染宣化,身死而北望,其忠勇足昭日月!”

“故殿前都指挥使、壮烈侯王宗濋!故河东制置使、忠武侯姚平仲!二公同心,勤王京师,喋血城下,为国捐躯,虽败犹荣!”

“故西水门守将、威毅伯张克戬!故神卫军指挥使、愍节郎张斌!死守孤城,与敌偕亡,其节义感天动地!”

每念到一个名字,人群中便爆发出一阵压抑的呜咽。那些忠烈家属,更是泪如雨下,却又因这迟来的荣耀而挺直了脊梁。

“……尔等,或力战殉身,或死事君国,或文死谏,或武死战!其功彪炳史册,其名当与日月同辉!”

“今,朕承先帝之遗志,继往开来,誓将扫清寰宇,廓靖中原!特追崇尔等,配享太庙,以慰忠魂!更决意效仿前朝,兴建‘凌烟阁’,图形勒石,将尔等及后续为国建功立业者之功绩,昭示天下,激励万代!使我大宋人人皆知忠勇为荣,奸邪为耻!”

“英灵不远,来格来歆!尚飨!”

赵桓将祭文投入熊熊燃烧的铜鼎之中,烈焰冲天,仿佛将那些不屈的英魂送上了九天。

祭祀大典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前所未有的隆重与尊崇。当赵桓宣布,将追赠种师道为太师,谥号“忠愍”,配享太庙,并作为第一位图形入凌烟阁的功臣时,整个太庙内外,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紧接着,姚平仲追赠太保,谥号“忠武”,王宗濋追赠少保,谥号“壮烈”,张克戬追赠武功大夫,谥号“威毅”,张斌追赠武德大夫,谥号“愍节”……所有在汴京保卫战和后续战斗中牺牲的重要将领,皆得到了远超其生前品阶的追赠和谥号,并明令,待凌烟阁建成,皆当图形入阁!

这不仅仅是一场祭奠,更是一场政治宣言!

赵桓以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了天下人,他要重用武将,他要褒奖忠勇!那些过去被文官集团压制,甚至死后都可能得不到公正评价的武人,如今,终于等来了扬眉吐气的时刻!

消息传出,整个汴京城都沸腾了!

武将府邸自不必说,李进等人早已聚在一起,喝得酩酊大醉,拍着桌子高呼陛下圣明,恨不得立刻披甲上阵,也为自己挣一个入阁的功名!

而那些曾经反对设立凌烟阁的文臣,此刻再也不敢有丝毫异议。陛下的决心和手段,他们已经领教过了。如今大势所趋,再螳臂当车,恐怕就不是革职那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