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2章 亡灵咒潮.贾诩归心(2 / 2)三国伏生志首页

“以民为基,破!”陈果的战锤砸向秽土核心,锤头“归”字与贾诩的“解”字、七星阵的“护”字三重共振,刹那间,临淮郡的咒雾如退潮般消散,三百具亡灵的躯体缓缓跪下,眼窝中的鬼火化作点点星光,飞向民居墙上的Familia。

张绣跪在最前方的亡灵身边,轻轻摘下他颈间的平安符:“老周,当年你说等打完仗就回颍川看孙儿……”他声音哽咽,却见亡灵的甲胄突然崩解,露出里面百姓偷偷塞的、早已风干的粟米——那是护民者与百姓之间,最无声的契约。

第五节 耕战之策与护民新篇

贾诩望着满地消散的咒符,忽然从袖中掏出一卷泛黄的竹简,正是当年遗失的《宛城护农典》:“圣典残部以为我在为他们炼咒,其实我一直在等——等有人能让这些治世之策,不再沾满鲜血。”他指尖划过竹简,农书符文与李典的护民甲产生共鸣,“陈果小友,可敢让我试试,用耕战之术护民?”

陈果伸手接过竹简,护心绳齿轮突然加快转动:“正该如此!心域城的护民阵,缺的就是贾先生这样的治世之才。当年您在宛城推行的‘战时屯田制’,现在正好用来安置流民。”

柳如烟的冰棱战戟突然凝结出冰晶书桌,上面铺着临淮郡的重建图纸:“我们打算在废墟上建‘耕读学堂’,前面是农田,后面是书斋。贾先生的《劝农诗》,正好刻在学堂门楣。”

贾诩忽然笑了,那是多年未见的、带着释然的笑:“好,那就让我看看,你们这些护民者,究竟是书生空想,还是真能让‘耕者有其田,学者有其书’。”他转身望向正在清理咒雾的李典,“曼成,当年你送我的农书,我一直收在咒术塔最深处——现在该物归原主了。”

李典点头,甲胄上的“护农”纹与贾诩的农书符文交相辉映:“当年我就说,护民需文武兼修。有您的耕战之策,心域城的护民阵,才算真正有了根基。”

第六节 归心之后·暗棋初现

返回心域城的夜晚,锻造工坊的炉火为贾诩的《护农典》而燃。曹彰亲自在农书封面刻下“耕护”二字,张合则在竹简边缘嵌入微型齿轮,让农书能与护民阵的机械烽燧联动。

“圣典残部此次动用秽土咒,说明他们在透支咒术塔的力量。”贾诩翻动着新刻的《耕战十策》,目光落在沙盘上的“咒术塔”标记,“塔底镇压着汉末三大咒物,其中‘焚城炉’专烧百姓记忆——当年宛城大火,便是它的余威。”

陈果握紧战锤,锤头“归”字与沙盘上的护民阵标记共振:“所以我们必须抢在他们之前,唤醒被镇压的护民战魂。贾先生,当年您在长安时,可曾听说过‘护书战魂’?传说他能守护天下典籍不被焚烧。”

贾诩沉吟片刻:“确有传闻,那是蔡邕的学生,名唤王粲。他曾在长安城破时,用身体护住孔府藏书,被焚成重伤。若他的战魂被圣典残部困在咒术塔,恐怕……”

柳如烟的雾纹胎记突然亮起,映出咒术塔深处的景象:焦黑的甲胄上刻满残缺的《诗经》句子,战魂手中握着半片烧剩的竹简,竹简上“民为邦本”四字仍在发光。“是他!”她冰棱轻颤,“他的护心绳,和我们的齿轮同频!”

张绣忽然开口:“当年我在荆州,曾见过王粲的学生,他们说先生临终前,将最后一口藏书之气,封在了‘护书甲’的暗格里。”他望向贾诩,“贾先生,若我们能招降王粲战魂,护民阵便能同时守护百姓的‘身’与‘魂’。”

贾诩点头,眼中闪过精光:“圣典残部下周会在官渡旧址举行‘焚典祭’,打算用十万百姓的记忆,唤醒焚城炉的终极力量。”他指尖划过沙盘上的官渡标记,“而王粲的战魂,就被困在祭台中央的‘焚书鼎’里。”

陈果站起身,战锤重重砸在地面,激起一圈银蓝色护民波纹:“那就去官渡!这次不仅要救王粲战魂,更要让圣典残部知道——护民者,护的是百姓的衣食,更护的是他们的诗书;守的是城池的壁垒,更守的是他们心中的灯火。”

柳如烟握紧冰棱战戟,雾纹胎记与陈果的护心绳齿轮开始同步跳动:“官渡之战,本是争雄之战,现在就让我们把它变成护民之战。让所有被战火焚烧的姓名,所有被咒术吞噬的记忆,都在护民阵的光芒中,重新生根发芽。”

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心域城的护民阵上,贾诩的《护农典》正式接入七星共鸣系统。远处的临淮郡,百姓们正跟着李典学习新的烽烟识别术,而张绣则带着旧部,在废墟上播下第一批粟种——粟种里混着心域城送来的、刻着Familia的平安符。

没有人知道,在咒术塔最深层,圣典残部的首领正盯着镜池中逐渐成型的护民七星阵,嘴角勾起一丝冷笑。他手中握着的,正是王粲护书甲上最后一片残甲,甲片上“民为邦本”的“邦”字,已被咒雾啃噬成“崩”。但此刻,镜池中的护民阵中央,陈果的战锤与柳如烟的冰棱交叠成“心”形,周围环绕着李典的典册、张辽的战旗、徐晃的霜斧、于禁的堰甲、乐进的破阵刀、夏侯渊的护耕甲、文聘的镇澜甲,以及新加入的贾诩耕战简——这,便是护民者的终极阵型,以心为种,以血为肥,在战火焦土上,种下永不熄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