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6章 汴京风闻格致事 万家灯火议皇恩(1 / 2)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首页

皇榜一张,墨迹未干,却已在汴京城里掀起了滔天巨浪。

自打那“格致院招贤纳士”的御笔榜文,如同长了翅膀一般,从宫门飞出,贴遍了宣德楼前、州桥之上、东西两市乃至各个坊巷的醒目之处,整个汴京城,便彻底被这桩前所未闻的新鲜事给点燃了。

清晨的甜水巷,包子铺的热气尚未散尽,隔壁磨镜的李老儿就已经端着个豁口的海碗,蹲在自家门槛上,跟对面打草鞋的赵三郎聊开了。

“三郎,你听说了不曾?昨儿个官府贴了新榜,说是官家要办个什么‘格致院’,招天下的能工巧匠!”李老儿喝了口粟米粥,压低了声音,眼神却亮晶晶的。

赵三郎停下手里的活计,黝黑的脸上满是惊奇:“招匠人?还…还能做官?李公,你莫不是眼花了,看错了榜文不成?”

“呸!我这双招子,磨镜子都磨了几十年,还能看错字?”李老儿脖子一梗,“千真万确!榜上写得清清楚楚,什么营造军械、琉璃火药,只要有真本事,就能去工部报名!做得好了,官家直接赏官做!乖乖,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

“端的如此?”赵三郎瞪大了眼睛,手里的草鞋都忘了编,“那……那咱们这些做手艺的,岂不是也有出头的日子了?”他语气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喜。

“谁说不是呢!”李老儿叹了口气,又有些患得患失,“就是不知,那些官人们能不能瞧得上咱们这些使力气的。我这磨镜子的手艺,怕是入不得那格致院的法眼喽!”

“李公也莫灰心,官家既然贴了榜,总得给条活路不是?”赵三郎安慰道,心里却也活泛起来,琢磨着自家那手编织的绝活,能不能也去试试。

日上三竿,大相国寺前的万姓交易市场,更是人声鼎沸,摩肩接踵。

几个平日里靠着撮弄百戏、贩卖膏药糊口的江湖汉子,此刻也顾不上招揽营生,正围着一个刚刚从榜文处回来的货郎,七嘴八舌地打探。

“小郎君,那榜上究竟是怎地说的?当真招匠人做官?”一个耍猴的精瘦汉子急吼吼地问道。

货郎喝了口瓦罐里的凉茶,抹了把汗,眉飞色舞地说道:“正是!正是!小人可是亲眼所见!那榜文,金边大字,据说是御笔亲批的!说是官家要集天下巧匠,改良军械,好去打那些北边的金狗子!还说,只要技艺出众,不问出身,皆可重用!什么琉璃高手、火药行家,都要哩!”

“火药?”旁边一个使棒的黑壮汉子眼睛一亮,“洒家当年在军中,也曾摆弄过几下发石车,对那火药的威力,倒是略知一二。不知……这算不算本事?”

“这你须得去工部问问吕尚书了!”货郎笑道,“不过洒家瞧着,官家这回是下了大决心的!你们若真有本事,可千万莫错过了这个好机会!”

人群中,一个穿着细布衣衫,像是某个富户家管事模样的中年汉子,听着众人的议论,嘴角露出一丝不屑的冷笑,低声对身边的随从道:“哼,一群使力气的贱坯,也想一步登天?官家怕是被前些日的胜仗冲昏了头,竟想出这等不着调的勾当!”

随从连忙附和:“管事说的是,这工匠之流,安分守己做些活计便罢,若真让他们入了官场,岂不乱了体统?”

而在那些文人雅士常去的樊楼、潘楼等高档酒肆的阁子间里,关于“格致院”的议论,则更添了几分引经据典的酸味与杞人忧天的愁绪。

“诸位听闻否?陛下竟要效仿前唐,重开匠作之门,甚至许以官爵!”一位身着宽袖儒袍,手持湘妃竹扇的年轻士子,面带忧色地对同席的几位同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