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5章 礁盘重构(1 / 2)气候边缘首页

妮可的右手在3D打印机的控制面板上悬停了3秒,植入芯片的蓝光扫过加密指令。钛合金喷头开始嗡鸣,乳白色钙质粉末与海水混合,在珊瑚骸骨上生长出蜂巢状骨架。李墨飞盯着实时声呐图,人工礁盘的阴影里聚集着成团的棘冠海星幼虫,像一片移动的猩红色星云。

“碳酸钙浓度超标了17%。”原住民助手卡卢突然开口,他手腕上的贝壳串珠随着检测仪警报晃动,“老祖宗说过,造礁要顺着潮汐的脾气。”

潜水器刚触底,妮可就意识到问题所在。3D打印的钙化骨架在紫外灯下泛着珍珠光泽,吸引着方圆五百米内的棘冠海星。这些带毒刺的生物用管足疯狂拍打人工礁盘,刚移植的基因编辑珊瑚幼苗被碾成碎末。

“趋化性强度超预期三倍!”李墨飞在通讯器里吼叫。他的潜水镜被海星喷出的消化液糊住,模糊看到卡卢在用竹篓捕捞海星——这个马努斯岛青年坚持用祖传的椰子纤维笼,效率竟比机械臂快两倍。

当夜,安保系统拍到3个黑影潜向人工礁盘。妮可赶到时,价值千万的基因库已化为泡沫——环保分子注射了基因溶解剂,淡绿色液体还在培养舱里沸腾。领头的女人用激光笔在舱壁烧出标语:“别扮演上帝!”

李墨飞捡起半截断裂的试管,发现溶解剂主要成分是木瓜蛋白酶——与原住民软化椰肉的传统配方完全相同。卡卢蹲在礁盘边缘,用海胆刺挑出嵌在钙化层里的追踪器:“他们用我们的方法对付我们。”

黎明前的退潮期,卡卢带领族人涉水作业。他们用藤条编织的网格固定海胆,这些带刺的清洁工每分钟能啃食40平方厘米的藻类。妮可的监测芯片显示,传统法修复的礁区钙化速率比3D打印区高83%,pH值波动却只有后者的七分之一。

“海胆的牙齿会分泌天然缓冲剂。”卡卢剖开一只黑胆,淡黄色体液滴入检测仪,“你们实验室的pH稳定剂,不过是在模仿这个。”

正午的阳光刺透海面时,人工礁盘传来冰裂般的脆响。过度钙化的骨架承受不住洋流冲击,崩塌的碎块掩埋了仅存的鹿角珊瑚。妮可的植入芯片突然过载,手臂血管纹路蔓延长出珊瑚状凸起——基因编辑珊瑚的病原菌通过接触感染了共生系统。

李墨飞在废墟中翻出初代设计图,发现3D模型里藏着比特币矿场的logo。当他想通矿场在用珊瑚钙化反应抵消碳足迹时,卡卢的竹篓已装满濒死的海星——它们因过度啃食人工礁盘中毒胀亡。

妮可的右臂垂在充气筏边缘,月光在皮肤表面的珊瑚纹路上折射出细碎的蓝斑。植入芯片的散热口滋滋作响,每隔七秒喷出一股带着焦糊味的水蒸气——这是病原菌代谢产生的过量热量。她打开防水终端,芯片数据像中毒的珊瑚虫般抽搐:白细胞计数是正常值的23倍,血液碳酸盐浓度堪比饱和石灰水。

“还能撑48小时。”她对着卫星电话说,声音被浪涌揉成断续的杂音。500米外,卡卢的族人正用椰子纤维绳捆扎藤网,月光将他们的剪影投射在岩壁上,与远古先民捕猎儒艮的壁画完美重叠。某个瞬间,妮可仿佛看见岩画中的独木舟破壁而出,船头悬挂的鲸骨风铃与夜航的科研船笛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