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3章 天贶暑热捷报来(二)(1 / 2)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首页

“诸位爱卿,”赵桓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却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凝重,“河北大捷,伪朝覆灭,固然可喜可贺。然,逆贼赵构及其党羽既已被擒,当如何处置,方能彰显国法,安定人心,消除后患?”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殿下每一位大臣的脸庞,特别是那些宗室亲王和一些平日里与旧势力有所牵连的官员,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无形的压力:

“朕,想听听诸位的意见。”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方才还因胜利而欢呼雀跃的官员们,此刻却如同被掐住了脖子的鸭子,一个个面面相觑,眼神闪烁,不敢轻易开口。

处置赵构?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赵构是谁?他是太上皇的亲子,是当今官家的亲弟弟!虽然他谋逆叛国,罪大恶极,但毕竟是天家骨血!

如何处置,才能既合乎国法,又不至于让官家背上“残害手足”的骂名?才能既震慑宵小,又不至于引发宗室动荡?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也极其考验政治智慧的难题!

李纲心思急转。官家此问,绝非随意。赵构虽是逆贼,更是皇弟。杀之,恐伤天家情分,招宗室非议,更可能被史官记上一笔“残忍好杀”;不杀,圈禁于京,终是心腹大患,一旦朝局有变,便是祸乱之源。流放?金人虎视眈眈,赵构在河北已有根基,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他深吸一口气,正要出班奏对,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却抢先一步响了起来。

只见文臣队列中,一位身着紫色朝服,头戴梁冠,面容清癯,颌下留着三缕花白长须的老臣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手持玉笏,躬身道:

“陛下,老臣翰林学士承旨、兼知制诰孙觌,有愚见奏禀。”

孙觌,前朝宿儒,历仕数朝,以文章学问闻名,在士林中颇有声望,只是性子方正,略显迂腐。

赵桓微微颔首:“孙学士请讲。”

孙觌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几分文人特有的抑扬顿挫:“陛下,康王赵构,虽犯下谋逆大罪,然其毕竟是太上皇嫡子,陛下手足。自古天家事,与寻常百姓不同,当以‘仁孝’为先,以‘体面’为重。”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似乎在寻求支持:“《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然,此‘诛’者,非必指杀戮也。或可效仿汉唐故事,将其废为庶人,赐死府中,或幽禁于深宫别院,严加看管,使其不得再与外界交通,如此,既可彰显国法,又不伤天家情分,亦能杜绝其再起祸端。此或为……保全皇家颜面之上策。”

孙觌此言一出,殿内立刻响起一阵低低的附和之声。不少文臣,尤其是那些深受儒家礼法熏陶的老臣,纷纷点头,认为此法最为稳妥。

“孙学士所言极是,天家骨肉,不宜轻动刀兵。”

“废为庶人,圈禁终身,已是极刑,足以警示天下。”

“保全皇家体面,方能安定人心。”

御座之上的赵桓,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只是那双深邃的眸子,在珠帘之后微微闪动了一下。

就在此时,武将队列中,一人排众而出,甲叶铿锵,声如洪钟,正是殿前司都虞候李进。他在汴京保卫战中屡立战功,又负责扈驾怀州,颇受赵桓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