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桓的目光从李邦彦消失的方向收回,那冰冷的眼神中没有丝毫波澜,仿佛刚才处置的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物件,而非曾经权倾朝野的宰相。大殿内,文武百官依旧噤若寒蝉,连呼吸都小心翼翼,生怕触怒了这位手段酷烈、心思深沉的年轻帝王。
封赏与惩处都已完毕,按理说,这场劫后余生的第一次大朝会也该结束了。但赵桓并没有立刻宣布退朝,他重新坐回龙椅,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目光再次缓缓扫过殿下群臣,似乎在酝酿着什么。
韩世忠、种师中等武将虽然心中激动于封赏,但也敏锐地察觉到气氛并未完全放松。尤其是看到官家并未急于退朝,他们知道,今日之事,恐怕还未结束。
果然,赵桓开口了,声音恢复了之前的平静,却依旧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诸位爱卿,汴京之围虽解,然金贼主力未灭,河北、河东、陕西诸路尚在敌手,或遭蹂躏。大宋……远未到可以高枕无忧之时。”
群臣心中一凛,刚刚升起的些许轻松感瞬间消失。是啊,金军主力只是北撤,并非被歼灭。他们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而且,丢失的北方大片疆土,如何收复?
“陛下圣明!”李纲出列,躬身道,“金贼狼子野心,亡我之心不死!我等当趁此喘息之机,厉兵秣马,早做绸缪!”
“李卿所言,正合朕意。”赵桓点点头,“然,欲攘外,必先安内。”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此次围城,暴露出的问题,触目惊心!吏治腐败,武备废弛,奸佞当道,人心涣散!若不彻底根治这些顽疾,即便今日击退了金兵,明日亦会有北奴、西贼!大宋,迟早亡国!”
这话语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的心头!尤其是那些旧臣,更是面色发白,不敢与赵桓对视。
“故而,”赵桓加重了语气,“朕决定,除设立‘靖康监察司’,彻查奸佞外,还需在朝政、军事、民生各方面,进行大刀阔斧之革新!”
革新?!
群臣再次哗然!官家竟然要在刚刚解围、百废待兴之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
“陛下!”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臣颤巍巍地出列,似乎是御史台的官员,“老臣以为,如今当务之急,乃是休养生息,安抚民心,不宜……不宜再兴大狱,轻启变革,恐……恐动摇国本啊!”
“动摇国本?”赵桓冷笑一声,目光锐利地看向那老御史,“老大人是觉得,如今这贪官遍地、兵不知战、民不聊生的局面,就是我大宋的‘国本’吗?!”
“若守着这般‘国本’,朕看,亡国之日,就在眼前!”
“这……”老御史被噎得说不出话来,涨红了脸。
“朕意已决!”赵桓不再理他,声音斩钉截铁,“即日起,朕将陆续颁布革新诏令!”
“吏治方面!”他看向新任吏部尚书许翰,“严查官员贪墨渎职!精简冗员!唯才是举!打破门第资历之见!朕要让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人,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