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作为贵族的托尔斯泰二合一
当《现代人杂志的最新一期开始售卖之时,米哈伊尔此前的小说以及和涅克拉索夫一起发行的文集,并非说已经完全没有了水。
很多时候恰恰相反,文学这种东西往往才是最需要时间来发酵的东西,很多文学到底值不值得看,往往是要以三五十年乃至更久的时间为尺度,或许才有可能展开比较公正的评判。
它让很多盛行一时的作品沦为风中的一粒尘埃,再也无人在意,同样也让寂寞了无数时光的作品,愈发显现出它难以磨灭的辉煌。
米哈伊尔的运气不错,因为别林斯基的大力举荐,他得以一上来就站到了俄国文化中心这个位置上。
不过在这个年头,由于印刷和运输的艰难,即便是身处同一个国度,有些东西想要传播开来依旧需要很多时间。
因此即便米哈伊尔在圣彼得堡的文化圈可以说是已经打出了名声,但在离圣彼得堡有一段距离的莫斯科,也只能说是刚刚为一部分人所熟知,而且即便熟知,对他的评价相比较于圣彼得堡可能还要来得更加糟糕一点。
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其实还是新都与旧都,新思想与旧思想的较量。
其实从地缘政治因素来考虑的话,定都莫斯科要比圣彼得堡更有安全保障。
原因则是莫斯科深居内陆,有着宽广的战略纵深,这也是后来为何那个新生的国家要迁都莫斯科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在那之前的话,彼得大帝为了便于对外扩张以及更好向西欧先进国家学习,加强经贸往来,于是选择另辟蹊径,在圣彼得堡定都。
在此基础之上,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其实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文化圈子。
圣彼得堡源源不断地受到欧洲启蒙思想、市民社会和风俗习惯等等方面的影响,因此不仅是这里的贵族在生活方式上全面效仿欧洲,就连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以及市民们的生活方式也更西化一些。
至于莫斯科,作为旧都,它在文化上则是更加强调东正教传统和民族认同,并且非常看重俄国的村社制度和古老的宗法制社会。
简单来说,圣彼得堡更城市一点,莫斯科更加乡村一点,圣彼得堡西欧派人士更多一点,莫斯科斯拉夫派人士更多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真要说的话,即便米哈伊尔发的那些作品在圣彼得堡就已经受到了很多批评,但在莫斯科这边,尤其是在莫斯科的贵族上流社会里边,那真是看一眼都觉得浪费时间,就算耐着性子多看了一点,所引起的也只有嘲笑罢了。
正如托尔斯泰在他的回忆中写到的那样:
“我全心全意地渴望成为一个好人,但是我年轻,我有种种欲念,而在我寻求美好的东西的时候,却是独自一人,匹马单枪。
每次当我试图吐露我最隐秘的愿望,即我想成为一个品德优秀的人的时候,我就会遇到轻蔑和嘲笑;而只要我沉湎于卑劣的欲念,我就受到称赞和鼓励。虚荣心、权欲、利欲、情欲、骄傲、愤怒、报复——所有这一切都受到尊重。
我沉湎于这些欲念之中,就逐渐变得像个大人,感觉到别人对我很满意。”
而即便是托尔斯泰认为最最纯洁的姑妈,她对青年的托尔斯泰的最大心愿便是同有夫之妇发生关系:
“再没有什么比同一个上流社会的妇人发生关系更能造就一个年轻人了。”
她还希望托尔斯泰能得到另一个幸福,那就是当上皇帝的副官,同时她希望托尔斯泰得到的最大幸福,便是娶一个很富有的姑娘,从而得到更多的农奴。
总之,在这年头的俄国,对大部分所谓上流人士的期待,无限拉低就完了,越是上流便越是下流,很多时候都是如此。
而在这种环境下,依旧是米哈伊尔的诗歌更受欢迎一点,至于小说?写的什么东西。
甚至说在其他贵族面前试着想谈谈这些,所得到的无疑还是群起而攻之的嘲笑罢了。
此时此刻,走在大街上的这位身体健壮的青年或者说少年,在前不久就得到了这样的待遇,不过碍于他的身份,其他贵族都不敢做得太过火,更何况这位少年暴躁易怒,一旦惹得他不快,他将极有可能当场跟人发起足以要人性命的决斗。
顺带一提的是,虽然路途遥远,但该赚钱还是要赚钱的,因此米哈伊尔他们的文集在圣彼得堡销售了一阵子后,自然也试着找人在莫斯科那里试试水。
尽管相对封建和保守,但莫斯科无疑是俄国内只在圣彼得堡之下的大城市,对文化知识感兴趣的人依旧很多,因此《彼得堡文集在这边虽然受到了不少讥笑,但销量总得来说还算不错。
因此即便主战场并不在这边,但涅克拉索夫多少还是在这边下了点功夫,托人代理的同时,也在这边简单打了点小广告。
当然,只是简单的试试水,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圣彼得堡。
而对他们这家杂志感兴趣的人不多,但确实有,走在街上的这位少年便是其中之一。
他的长相非常普通,甚至称得上有些难看,短而硬的头发,宽鼻梁、厚嘴唇且长着一对灰色的小眼睛,但他穿着非常讲究,一眼就能看出他的家境非凡,并且很有可能拥有高贵的门第。
事实也确实就是如此。
他年纪虽然不大,如今只有十六岁,目前正在喀山大学的哲学系上学,但要不了多久,他就将回乡继承自己的伯爵头衔以及已经分好的家族产业。
属于他的那份家族产业大约有五千四百英亩田产和三百三十个农奴以及他们的家属。
即便是在俄国的上流圈子里,这样的家产也足以称得上丰厚,并且足以让他挥霍几辈子都用不完。
或许正因如此,他的神情看上去格外冷漠和傲慢,眼中露出的审判官似的眼光让人相当不适,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动辄就要发火,粗暴地驳斥他人,面对一些人的问候几乎从不理睬,似乎是在表明他跟别人出于某种原因是完全不平等的。
至于他的名字,全名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但他此刻的脚步却颇为急促,并且去的地方乍一看似乎有些不太符合他的身份,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已经按照报纸上的那则小广告找来了。
等到达目的地后,他把报纸又拿出来看了一遍,确认好地址无误后,他便径直走了进去。
这家莫斯科很有名的大书店生意不错,此时此刻正在闲逛的人也有不少,但这位少年仍然如入无人之境一样横冲直撞,而看到他的动作的人也是纷纷避让。
灰色的小眼睛环视一圈后,眼见没有一眼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便很快就找到了店员,用一种接近于命令般的口气问道:“《现代人在哪?”
“现、现代人?”
店员被这冷不丁的一声粗暴问询吓了一跳,但还是很快就找起了对方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