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8章 帮老妈装13…(1 / 2)重生年代:我退婚村花捶爆丈母娘首页

刘青山光买报纸就买了厚厚一沓。

不光光是有《人民日报》,还有《光明日报》《燕京日报》《南方日报》《青年报》等等。

随着时间流逝,

有越来越多的人读了那首《一代人》,从而被惊讶被感动,然后他们就又去看‘青山’的其他作品,《回答》《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远和近》《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等等等等。

‘青山’的作品影响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如今‘青山’这个名字,已经在国内文坛激起了一阵旋风。

《人民日报》文艺版用半个版面刊登了《一代人》的读者来信摘编,标题赫然写着《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呐喊》。

《光明日报》的评论员文章称其“以凝练的诗句,道出了千万人的心声”。

《燕京日报》更是直接在头版刊登了推荐——《青年诗人青山:黑夜中的追光者》。

就连向来矜持的《人民文学》杂志,也在最新一期的扉页加入了主编亲自撰文点评:“这种凝练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诗歌新的可能!”

所以,刘青山就只好每个报纸、杂志都买了一些。

除此之外,

他还特意在书店里找了找,最后果然被他找到了《收获》。

最近几期的都有。

不过不需要那么多,他只买了上月期的和这月期的。

因为只有这两期的《收获》刊登的有他的文章——《伤痕》,这部小说分为上下两部分,分为两期刊登。

值得一提的是,

上个月的《收获》将《伤痕》刊登到了当期的后半部分,算是那一期的倒数第二篇文章。

等到了这个月,这一期的《收获》,翻开第一篇文章就是《伤痕》。

据林文博信中说,

《伤痕》这篇小说发表之后,反响远远超出预计,远比想象中的要大的多。

林文博说他们编辑部每天都能收到几十封关于《伤痕》的读者来信。

有老知识分子写道,读完小说后彻夜难眠,仿佛看到了自己失散的亲人;有知青在信纸上泪痕斑斑,说王晓华的经历就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缩影;更有一位老红军拄着拐杖亲自到编辑部,要求多买十本杂志,说要寄给各地的老战友。

最令人意外的是,这篇小说竟然惊动了高层。

据说某位领导在内部会议上特意提到:“《伤痕》这样的作品,说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正在恢复直面现实的勇气。”

这话一传出来,文坛震动。

于是,

到了这个月,《收获》直接把它放在了卷首,加上了醒目的编者按:“这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现实笔触,叩击着时代的伤痕,引发广大读者强烈共鸣。”

刘青山翻开本月的《收获》,发现在扉页上果然印着几行加粗的黑色大字。

啧啧,这个排面果然不错啊!

《收获》虽然咖位比不上《人民文学》,但也弱不了太多,而且《收获》的底蕴很深,它可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巴银’老先生创办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纯文学期刊,以高水准的作品选发和对中国文学进程的深度参与着称。

嗯,说人话就是——很牛逼!

之所以咖位不如《人民文学》,那是因为《收获》的名字里没有‘人民’两个字。

这属于先天不足,而非实力不行。

懂的都懂。

仔细的看了看这一期的《收获》扉页上的编者按推荐语,刘青山心满意足,随后他便找到售货员表示要买20本《收获》。

20本看似很多,其实真不多。

拿回家这送一本,那送一本,估计也就没了。

先买这么多吧。

最后从新华书店出来时,他带来的布袋已经装满了,沉甸甸的。

往自行车把上一挂,他蹬起来就跑。

11月底了,这天是愈发的冷,本身就气温低,再加上还有风,风里还裹挟着沙尘,打在脸上沙沙的疼。

那滋味,属实不好受!

刘青山有点后悔了,早知道的话就应该把刚买的狗皮帽子拿来戴上,还得让老妈做个大口罩糊脸上。

这种天气骑车真是遭罪!

可要是让他步行,那更不愿意,因为那更累。

顶着刺骨的寒风,刘青山吭哧吭哧骑着车,脑子里不禁在想,如果有一辆小汽车那就好了……

随即,他就苦笑摇头。

想屁吃呢,真是异想天开!

这才1978年,私人咋可能买得起汽车?

就算有钱买得起,那也不会卖给你!

想买辆汽车开开,最快也得再过个四五年还差不多。

想到要再过四五年才有可能坐小汽车,刘青山心中又是一阵气苦,郁闷半晌,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心想小汽车就算了,能弄辆摩托车也行啊?!

摩托车最起码不用自己蹬了不是,而且跑的还快。

就县城到弯河这四十多里地,油门拧的狠的话,大概半个小时就能到家。

这多好,不比骑自行车强太多?

可问题又来了,

摩托车去哪买?这玩意儿也不好买啊!

想了一路,

最终刘青山决定等下次给李长征写信了,问问他,看他有没有办法,这家伙老爹可是省计委主任啊,掌管负责一省物资调配呢。

理论来讲,

一辆摩托车连根毛都算不上。

到了家,

刘青山感觉浑身都僵硬了,他双手使劲搓了搓脸,然后招呼刘青松将自行车上的东西取下来拿窑里,他则是不管了,腿一迈就先钻进了窑里。

哎,要不说这窑洞好呢?

这玩意儿是真不错!

它除了丑一点,个别时候潮湿一点,采光不那么好之外,其余的都是优点。

就拿现在来说,外面的气温只有个位数,可是这窑里的温度至少也是两位数。

人一进来,扑面而来就是一股温热,身上立马就暖洋洋的了。

“回来了?这么冷的天,你说你去县城干啥,遭罪了吧?”

王凤仪刀子嘴豆腐心,看到刘青山回来,她立刻就放下了手里的针线活,唠叨两句,就起身去倒了一碗热水,然后拿来红糖罐往水里舀了一勺红糖。

“喝点暖暖身子。”

刘青山笑着接过,吸溜一口,唇齿甘甜,呼吸都变的顺畅了。

刘紫苏看见,就嚷嚷起来,“妈,额也想喝!”

“你又没出去,喝白水就行了。”王凤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