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市场对冲的量子纠缠》
3月23日9:00,交易室的LED灯带将陈默的侧脸切割成明暗两半。他的食指悬在回车键上方,港股通账户的“权限已开通”提示框泛着冷光,周远山的袖扣在阳光下折射出菱形光斑,像极了期权合约的希腊字母符号。
“溢价率计算方式。”周远山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陈默条件反射般在键盘输入公式:(50 - 35×0.9)/ (35×0.9) ≈ 42%。彭博终端自动标注:高于历史92%分位。“2015年A股溢价顶峰时,”周远山调出历史曲线,“溢价率曾达到150%,但均值回归用了两年。”
“拆单避免冲击。”陈默自言自语,将10万股H股卖单拆分为3笔,每笔间隔15秒。操盘软件显示:第一笔成交35.0港元,第二笔34.98港元,第三笔34.95港元。他同步买入5万份A股认购期权,行权价50元,权利金3.2元/份,Delta值0.68的参数在屏幕跳动——这意味着标的每上涨1元,期权价值增加0.68元,对冲效率68%。
“2007年中石油A股上市,”周远山滑动鼠标,调出当年K线,“A股较H股溢价80%,我们做空H股200万股,买入A股看跌期权。”陈默注意到交易记录中的平仓时间:23个交易日后,价差收敛至20%,收益率19%。“流动性是关键,”周远山敲了敲屏幕,“当时H股日均成交量是A股的3倍。”
午间休市的15分钟里,陈默在Excel中建立成本模型。港股通交易成本:印花税0.1%(35×10万×0.1%=3500港元)、交易征费0.0027%(945港元)、结算费0.002%(700港元),合计0.1047%;外汇远期锁定汇率成本0.3%(35×10万×0.3%=1.05万港元)。“总成本0.5%,”他对小林说,“相当于为套利上保险。”
小林的指甲在键盘上敲出细碎声响,陈默瞥见他无名指的咬痕——那是293章爆仓后留下的痕迹。“A股融券太少了,”小林盯着沪深数据,某医药股融券余量仅5000股,“如果能做空A股……”周远山打断:“2019年科创板开通时,我试过融券对冲,”他调出历史记录,“平均借券成本年化15%,性价比太低。”
14:00,A股医药股反弹至51.5元(+3%),H股跟涨至36.75港元(+5%)。陈默的港股空单亏损:(35 - 36.75)×10万= -17.5万港元;A股期权盈利:(51.5 - 50)×0.68×5万=5.1万人民币。扣除0.5%成本(约2万港元),净收益3万港元。“溢价率收窄7个百分点,”周远山计算,“相当于赚了概率钱。”
收盘前30分钟,陈默的微信震动,张力的消息附带房企债研报。“资产负债率89%,”他对着屏幕皱眉,“流动比率0.8,典型的短债长投。”周远山调出2021年某房企违约案例:“当时它的EBITDA利息覆盖倍数1.1,和这个差不多。”陈默回复张力:“需要看现金短债比。”同时打开CDS合约,保费费率3.5%对应年化成本,触发条件为评级低于CCC。
“Merton模型计算违约概率。”陈默对小林说,在白板画出公式:PD=1-N(-d2),其中d2=(ln(资产价值/负债)+(μ-σ2/2)T)/(σ√T)。“假设资产波动率30%,”他输入参数,“违约概率约18%,高于保费覆盖的15%。”小林的眉头拧成结:“那为什么还要买?”周远山代答:“因为市场定价错误。”
暮色浸透交易室时,陈默站在窗前,LED屏的恒生AH股溢价指数跳动至130.5点。怀表的秒针指向17:00,与交易所闭市钟声同步。周远山的消息带着冷意:“明天用2008年金融危机数据测试对冲极限。”陈默回复Δ,想起2008年AIG因CDS破产的细节——当时其卖出的CDS名义本金达4400亿美元,相当于公司净资产的80倍。
操盘日志的纸页被台灯照亮,陈默写下:“跨市场对冲的量子纠缠,本质是寻找概率的对称性。当A股与H股的价格波动不再相关,纪律就是重新校准的坐标系。”窗外的救护车鸣笛由远及近,他想起XX药业爆仓时的绿光,和此刻房企债的红色数据形成诡异呼应。
“小林,”他转身时,年轻人正在抄写CDS公式,清算单被压在笔记本下,“明天我们先做跨市场对冲的压力测试。”小林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师父,我想参与建模。”陈默点头,看见他袖口露出的手腕内侧——那里有一道淡红色的划痕,像极了K线图中的下影线。
深夜零点,陈默再次打开港股通账户,某医药股的H股卖空量已达300万股,较上午增加50%。他摸出怀表,表盖上的“纪律”刻字在黑暗中若隐若现。远处的证券交易所依然亮如白昼,LED屏的数字像极了跳动的心脏,为这座不夜城计量着风险的脉搏。
他知道,明天的压力测试将揭晓跨市场策略的真正成色,而困境债券的邀请如同潘多拉魔盒,等待着被纪律的钥匙开启。在跨市场的量子纠缠中,每一次价差的波动都是人性的镜像,而他的任务,是用纪律的观测器,在概率的海洋里捕捉那束确定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