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85章 天凉了,金国该亡了!(1 / 2)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首页

当然,迎接赵朔的除了孟珙之外,还有宋国京湖安抚置制使陈晐、襄阳府通判史嵩之,以及当地的数十位文武官员。

这些人里面地位最高的无疑是京湖安抚置制使陈晐。

他是赵方一手提拔起来的能员干吏。原本的京湖安抚置制使赵方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赵范和赵葵丁忧去职。为了稳定京湖地区的形式,南宋朝廷直接让陈晐接任。

不过,很显然,陈晐是赵方一手提拔起来的,而不是史弥远一手提拔起来的,在如此关键的位置上干不了多久,只是个过渡人物而已。

如今的襄阳通判史嵩之,既颇有能力,又是史弥远侄子,只待攒够了资历,就会取而代之。

京湖地区上下无不心知肚明。

史嵩之在京湖地区说话的分量,未必就在陈晐之下。所以,陈晐坐在这个位置上,也着实憋屈。

如今赵朔到来,他不但要率众相迎,还把自己的京湖置制使司衙门让出来,作为赵朔的驻跸之地。

赵朔安顿下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招陈晐、史嵩之以及孟珙商议军事。

“大王请看。”

陈晐指着一张地图,道:“我大宋的京湖地区和金虏的交界处,就是这桐柏山了。金国的唐邓二州,就在桐伯山之北。所以,金国要守唐邓二州,就是要守桐伯山防线。”

孟珙补充道:“如今金国十万精兵,二十五万府兵,云集于唐、邓二州以及桐柏山防线。但是,大王不要把这条防线当成另外一个野狐岭。野狐岭山势陡峭,兵力调动困难。蒙古军攻其一点,其余诸军短时间内是来不及相救的。”

“这桐柏山山势平缓,背后还有唐邓二州为依托。大王攻其一点,金国其他守军来得及救援。而且,桐伯山防线远比野狐岭防线要短,金军人数众多,可以布置多重防线,阻挡我方突破。”

“当然,也正是因为此地山势并不如野狐岭险恶,强攻起来要比野狐岭容易许多。”

史嵩之道:“说到底,金军在桐柏山防线上,有地利优势但不大。他们就是想利用桐伯山的地形,和我们宋蒙联军进行决战。大王骑兵最利,金军以步卒为主。他们坚守此防线,是要迫使大王的骑兵下马,与其步战。”

“很好。”

赵朔对宋国在京湖地区的三个大佬的表现,非常满意。

也许是宋国的回光返照,他们在京湖地区的大帅的人选是非常合适的。无论是前任的赵方,还是现在的陈晐,以及之后会继任的史嵩之、孟珙,都称得上当世人杰。

他们对于金国现在布局的判断非常准确。

赵朔问道:“那以三位之见,我军应该如何攻破金国的桐柏山防线呢?”

“呃……”

三人对视一眼,还是由孟珙发言,道:“如今大王手下有精兵十万,府兵十万,再加上我宋国两万忠顺军助战,就是二十二万人。”

“金国的兵力是十万精兵,签军二十五万人,总兵力为三十五万。加上桐伯山地利,强攻起来我军不占优势。不过,外臣思来想去,金国想要和大王决战,毕其功于一役。但是,我们为什么要随了金国的愿呢?”

“你的意思是?”

“襄阳乃我大宋军事重镇,即便不从他地运粮,存粮都有八十万石。待到今年秋收,又有二十万石的军粮入帐。供应襄阳驻军和大王的大军不说多么富裕,但支应个一年半载的毫无问题。”

怕赵朔不信,陈晐主动介绍道:“史通判这些年主持襄阳屯田事宜,成果颇丰。这八十万石的军粮中有六十八万石,就是他积攒起来的。”

所谓史通判就是史嵩之了,此人真是个种田小能手,在襄阳屯田收获颇丰。

陈晐继续介绍道:“另外就是孟将军了。他在枣阳兴修平虏堰,可灌溉良田十五万顷,确立十庄三辖,由忠顺军与民户分屯。同时命忠顺军每家养马,官府供应饲料和粮食,于是粮丰马增。这其中十二万石粮食,就是孟将军攒下来的。”

赵朔道:“这些年,金国和蒙古交战,与西夏交战,与宋国交战,穷兵黩武,百姓困苦不堪。要不然,也不会有由唐、邓、蔡三州逃民壮士组成的忠顺军了。”

“如今,金国以精兵猛将三十五万人屯于桐柏山防线,由全体女真男子签军,再加上原本的签军,全部兵力要超过百万。他们既缺牲畜耕作,又缺牲畜运输,何以养这百万大军?”

“所以,只要相持下去,受不了的一定是属于金国。待金军出现疲态,我们的大军就可以一举攻破桐柏山防线,覆灭金国?”

“确实如此。”

说穿了,现在的金国就像是打了一针肾上腺素,爆发了全部潜力,看起来勇不可当。

但是,他们再勇,因为缺少战马的缘故,也只能防守,而不可能主动进攻。

那何必在这个时候和他们决战呢?

待金国肾上腺素的时间过了不就行了?

金国能维持这种状态多长时间?

孟珙三人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关键。

“不过……”

赵朔却微微摇头,道:“这只是你们的想法而已。金国不仅是要亡国,还有灭族之忧。原本那些欺压百姓的女真人,未必不会把家中的存粮贡献出来。”

“他们能坚持的时间,恐怕比你们想的要长得多。而且,征战旷日持久的话,女真签军经过了足够的军事训练,说不定到时候更麻烦。”

孟珙道:“那大王的意思是……”

“不要有侥幸之心,等待金国自败。一年内,金国支撑下去也好,支撑不下去也好,我们都要突破桐伯山防线。而且,双方联军的损失,不能太大。”

“这……这能办到吗?”

“怎么不能办到?”赵朔微微一笑,道:“金国的精兵猛将,都集中于桐伯山防线了,其他地方都是一些签军而已,防备空虚。如果我军从他处进入河南境内,直逼汴梁,你说桐伯山防线的金军,会不会回援呢?”

当然会回援了。

不仅仅是因为金国皇帝完颜守绪就在汴梁城。

还有最关键的,金国大部分精兵的家眷,比如潼关那六万精兵的家眷吧,被迁到了汴梁城内。汴梁一丢,他们的老婆孩子就没了。

所以,金军就是明知回援是火坑,也得往坑里跳!

孟珙犹豫道:“也没那么容易吧?其一,我们得死死黏住桐柏山守军,不让他们发现我军那支偏师的动向。如果他们提前分兵,把那支偏师堵住,就功亏一篑了。”

“其二,金国将女真男子全部签军。各城池中守军相当不少,这支偏师人数不多,如何攻敌军的坚城?又如果保证后勤大军的供应?还有,黄河防线的金军被抽调不少,但大王留在山东河北的大军不多,想要过黄河,恐怕也不是易事。”

赵朔笑了笑,道:“那就不从山东河北过黄河,而是依旧从宋国借道过淮河,进入淮北地区。别告诉我,宋国水师送我大军至淮北的能力都没有。”

这其实是赵朔借的历史上蒙古军灭金的故智了。

在历史记载中,拖雷率四万蒙古军对宋国强行借道,到达唐邓地区的时候,只有三万五六千人了。

面对金国主力组建的防线,拖雷也无能为力。

但是,他的借路奔袭调动了金国的主力部队,连金国守黄河的精兵都来堵截他了。

窝阔台率蒙古主力大军,趁机在山西渡过黄河,兵发汴梁。

金国见势不妙,赶紧调动大军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