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也在抱怨着,闺女这么大了,也不懂为家里分担,小丽知道,他们一心在想赶她出门打工,赚钱补贴家用。)
许多细节我都已安排妥当,我以忙为借口,一直拖延着。一些字,因了时间,日渐风化,随风,斑驳地落了一地。
好多个春秋过去,小丽突然从网络那头冒出来,说忍不住到朋友圈翻看我的“日记”,写的越发生动可爱了。我隐约想起很久前,她把我的只言片语记录着,如同记录名人的格言,把它们贴在床头的墙上。她很可笑地把我写的字当成日记,这差距实在太大了。
我自己心里明白着,把真的写得特别假、把假的写得特别真是我一贯的伎俩,生动有趣只是掩饰。
照例,我呵呵笑了,不过我没说她傻。
这么久了,小丽也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大姑娘,她在说生动有趣,是因为她终于也有了颗平静的心。最后她还是回到了她厌恶的家,不停地理发,一些过往,随发梢跌落,终究促使人长大。
我们注定要选择性地遗忘,选择性地遗忘斑驳。
小丽说,会不会不理我了?我想起那些被风化的斑驳的字语来,想起那年冬天,怎样慢慢冷却记录的愿望,不止是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不是小丽集体宿舍里的潮湿、霉味、蟑螂和老鼠,以及“社会人”的穷凶极恶,她对这世界的无法理解,更多的是她口述的阳光下阴暗的难以启齿的沆瀣,被恬不知耻地装饰成风光无限。
所以当初的我在下笔前犹豫了,选择性地埋葬一些记忆,我知道,字不记录久了,自然会变成流沙。
天柱山余脉下那片平缓的小斜坡上,清晨的阳光滞留在簿雾之中,那栋红砖砌成的房子有破旧的痕迹。屋顶上方升起炊烟,是一位袅娜的少女,脱去了大花棉袄,在浣一袭超长的白纱裙,蚂蚁又成群结对出发……
她的小手还冰凉吗?还会在冬天长疮吗?
多半不会了,小丽已是个大姑娘了,忘却是最好的开始,她头顶上的太阳,注定不再斑驳。
而关于斑驳的文字呢?我说过了,我早已习惯把真的写得特别假、把假的写得特别真,比如,我从没去过天柱山,更未曾见过,如袅娜女子般的炊烟。
一些情节的细节,总是在记忆里重叠回映……